在文化祭典「日本博」體驗不為人知的日本文化吧!
自2019年舉辦的「日本博」,是個接觸日本文化、藝術的好機會。這篇文章將介紹在日本博能體驗到如愛奴文化、刀刃鍛冶體驗、傳統藝能、日本各地藝術祭、沖繩文化等,在日本博可以體驗的日本文化!
接觸日本人的美感與心靈的文化祭典
自1萬年前的太古時代至今,日本歷史上留下不少以雕刻、繪畫、藝能等各種向大自然表示敬畏之情的藝術表現。
趁著2020年東京奧運・帕運之際,在全國各地舉辦的「日本博」,以「日本人與自然」為主題,舉辦美術展覽、舞台公演、藝術祭等各式各樣的活動企劃。
不論是浮世繪(うきよえ)或和服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還有媒體藝術祭、時尚,以及支援自災害中復興的地區藝術,是個能實際體驗日本多元之美的難得機會!
在這篇文章中,將精選數個可以「體驗」日本傳統文化的活動。一起來接觸這些根植於日本各地的文化,更進一步享受日本樂趣!
日本博 官方網站:https://japanculturalexpo.bunka.go.jp/tw/
※所介紹的活動有延期可能性。詳細日程請參考各活動的官方網站。
1.接觸愛奴文化 UPOPOY (ウポポイ,民族共生象徴空間)
Iyomante 儀式 (イヨマンテ) Picture courtesy of 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日本列島北部一帶,尤其是北海道的原住民族被稱為「愛奴族」。生活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北海道,愛奴族與萬物共生之下,也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
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保存於愛奴族傳承下來的歌曲、舞蹈、愛奴語、傳統儀式、特殊的愛奴圖樣等。
傳統舞蹈 Picture courtesy of 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由獨自且豐富的文化中成長的愛奴族的人們,沒有使用文字,僅以口述傳承其傳統文化、生活智慧等。然而,鮮少有機會理解這個文化的全貌。
傳播愛奴文化的據點「UPOPOY」
UPOPOY Picture courtesy of 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2020年4月24日開幕的「UPOPOY (民族共生象徴空間)」,是將漸漸失去中的愛奴文化復興與新的愛奴文化創造發展的據點。
設施的暱稱為「UPOPOY (ウポポイ)」,據說在愛奴族的族語中是「大家齊唱」的意思。在湖畔有著寬廣綠地的園區內,以能了解愛奴文化和歷史的「國立愛奴民族博物館」為首,有許多藉由體驗活動能親近愛奴文化的設施。
Chise Picture courtesy of 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園區內有復原了愛奴族人的住宅「Chise (チセ)」,就像是實際造訪愛奴族的村落呢!
UPOPOY 準備了豐富體驗活動,可以觀賞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無形文化遺產的愛奴傳統舞蹈表演。
試穿傳統服飾 Picture courtesy of 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
另外可實際體驗演奏愛奴傳統樂器 (Mukkuri,ムックリ) 和被稱為「Tonkori (トンコリ)」的五弦琴,以及體驗試穿民俗服飾,還可以品嚐傳統的愛奴料理等,用自己的五官感受愛奴文化的魅力!
透過瞭解、認識由北海道壯闊自然所培育出的愛奴文化,北海道將更具魅力!
2.學習製刀方法:淺野鍛冶屋
Picture courtesy of 淺野鍛冶屋
日本刀的原型據說是距今約1000年以前誕生的。刀,原本作為戰鬥道具而生,時至今日,已成為象徵著日本文化的藝術品之一,傳承下來。
Picture courtesy of 淺野鍛冶屋
製刀職人被稱為「刀鍛冶 (かたなかじ)」,他們加熱刀的材料「玉鋼 (たまはがね)」,再用鐵鎚敲打延展、研磨等,經過多道複雜工序後,一把揮出閃亮刀光的日本刀就完成了。
Picture courtesy of 淺野鍛冶屋
在刀鍛冶・淺野太郎(あさの たろう)先生開設的岐阜県「淺野鍛冶屋」,不只打造刀和庖丁,還有一天7小時的刀劍製作體驗工坊。
直接向淺野先生本人學習製刀過程所使用的傳統技法,是相當珍貴的機會。這工作坊也能以英文授課,因此相當受到外國遊客的歡迎。
Picture courtesy of 淺野鍛冶屋
不只是親眼見到刀劍之美,鍛冶刀劍的工法、散發出的火花,唯有體驗過的人才能擁有這特別的感動!
費用:1人31,500日圓~(最多4人) ※費用內含午餐。
期間:整年
3.體驗傳統文化:「體感!日本傳統藝術」
文樂 『本朝廿四孝』 奧庭狐火之段(桐竹勘十郎) ※照片為舞台重現場景
日本有5種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無形文化遺產的傳統藝術 —— 歌舞伎 (かぶき)、文樂 (ぶんらく)、能樂 (のうがく)、雅樂 (ががく)、組踊 (くみおどり) ,其歷史悠久,例如:歌舞伎約有400年,雅樂約有1200年,有著悠久的歲月。
不論哪種傳統藝術,自起源至今,這些熟練的技術在人與人之間代代相傳,卓越的表現持續深深影響著最新的音樂、文化。
照片左:走舞『還城樂』左方 ※照片為重現舞台場景。照片右:能面 「般若」 國立能樂堂收藏
一般而言,能輕易接觸這些傳統藝術的機會並不多。但從3月起,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有「體感!日本傳統藝術」的展覽,在這展覽中,每種歷史傳承表演,都使用實際的舞台、服裝等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
押隈 「五代目尾上菊五郎的土蜘蛛精 (五代目尾上菊五郎の土蜘蛛の精)」 明治30(1897)年 國立劇場收藏
在展覽期間,還會舉辦專業表演者的示範或演講活動,是讓訪日觀光客或小朋友們等許多人親近日本傳統藝術世界的場合。
來場遊客可透過螢幕畫面為歌舞伎演者做「隈取(くまどり)」(上妝)的步驟,體驗數位藝術等,體驗活動相當豐富。在這裡能快樂地享受傳統藝術!
官方網站:https://tsumugu.yomiuri.co.jp/dentou2020/en.html
4.來去日本各地的藝術祭:2大藝術祭
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超過100萬人前來的瀬戶內國際藝術祭為首,日本國內有許多可以宣傳地方特色、文化的藝術祭。
若是難得造訪日本,不妨規劃個以藝術祭為目標的旅遊計畫吧!接下來將介紹2個受矚目的2020年藝術祭。
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祭 (北アルプス国際芸術祭)
Tree Photo by wang hua
身為藝術祭的舞台,長野縣大町市被「北阿爾卑斯」之稱的雄偉山脈環繞,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土地。邀請籌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總監北川Furamu (北川フラム) 先生前來規劃,今年是第二屆的北阿爾卑斯藝術祭。
來自14國約41組藝術家一同參加,將發表與北阿爾卑斯美麗的水、林木、土地、天空等自然魅力共鳴的藝術作品。
官方網站:https://shinano-omachi.jp/
市原 Art×Mix 2020 (いちはらアート×ミックス2020)
會場之一 月出工舎(つきでこうしゃ)
從東京都心搭乘電車約1小時就能抵達的千葉縣市原市,至今仍保留著過往田園和村落風情之美。藝術祭選在被譽為市原的象徵「小湊鐵道」小火車沿線,乘著輕快的小火車徜徉藝術間,十分有趣呢!
市原的古老建物和飲食文化合作,誕生出獨特的藝術企劃,可說是場用五官鑑賞的藝術祭。
官方網站:https://ichihara-artmix.jp/
5.觀賞沖繩的傳統文藝:國立劇場沖繩
組踊「執心鐘入(しゅうしんかねいり)」 Picture courtesy of 国立劇場おきなわ
沖繩過去曾是琉球(りゅうきゅう)王國,汲取中國、日本等周邊各國的元素,發展出成獨特的文化。現在被指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無形文化遺產的組踊(くみおどり),是過去琉球王國為了招待中國使節,於1719年在首里城的御庭中首次表演。
組踊的誕生是融合了因亞熱帶海洋包圍孕育而生的精神、文化風土和自然觀,象徵自琉球王朝代代相傳的琉球之美。一方面也受日本本土和中國的藝能影響,以沖繩的故事為題材,搭配沖繩獨自的語言、音樂、舞蹈、服裝,可說是集多種沖繩傳統藝能的綜合藝術。
組踊「銘苅子(めかるしー)」 Picture courtesy of 國立劇場沖繩
2019年的上演適逢初上演以來300週年,因此舉辦了重現當時首次表演舞台的室外公演,此外也在巴黎的日本文化會館、日本全國各地進行公演,受到國內外矚目。
在室外重現當時首次演出的舞台 Picture courtesy of 國立劇場沖繩
「國立劇場沖繩」是以保存振興沖繩傳統藝術為目的,同時充分利用沖繩在地理、歷史方面的特性,藉由傳統文化作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交流據點,於2004年1月在沖繩縣浦添市開幕,是日本第6座國立劇場。
國立劇場沖繩 南東面外觀 Picture courtesy of 國立劇場沖繩
除了組踊,還有被列為日本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的琉球舞踊、琉球古典音樂、沖縄戲劇和亞洲太平洋藝能等多種精彩表演。
4月25日將公演組踊「賢母三遷之卷」,以中國的孟子與母親的舞台置換成琉球的故事,鮮少公演,是相當難得的機會。另外,由受矚目的年輕表演者所擔當的琉球舞踊「青年舞蹈 (若衆踊り)」也將公開演出,可說是久違、讓人精神一振的舞台表演呢!
官方網站:https://www.nt-okinawa.or.jp/zh-tw/zh-tw-schedule-for-independent-performances
在「日本博」重新發現日本魅力吧!
依山傍海的日本,每個地方都有獨特文化深植,不管來訪多少次總覺得新鮮有趣。要是造訪在日本各地舉辦的日本博,將會發現更多至今尚未知曉的日本魅力喔!
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一同體驗傳承自悠久歷史的日本美學意識吧!
日本博 官方網站:https://japanculturalexpo.bunka.go.jp/tw/
Written by ISHIGAKI KUMIKO
Sponsored by Agency for Cultural Affairs of Japan and Japan Arts Counci
Main image courtesy of Agency for Cultural Affairs of Japan and Japan Arts Council
本記事的資訊基於筆者當時的調查和撰寫。文章發佈後,產品或服務的內容和價格可能會有變更,在使用時請再次事前確認。
此外,記事內可能包含分潤與廣告連結,在購買或預訂產品之前,請謹慎考慮。